(图为市场营销专家邢军威)
“我希望技术团队能更从容地理解客户需求,也希望销售团队在面对客户时能更自信地讲清楚产品价值,而不是简单照搬复杂的参数。”邢军威在一次内部交流会上直言。他眼中的技术营销,不该是两张表格、几份PPT的机械组合,而应该是知识、场景和需求三者之间的一种动态协同。这种理念,最终凝聚成了一套“图谱式”的技术营销支持系统,即“跨领域产品技术营销知识图谱构建系统V1.0”。它将本是碎片化的技术知识、行业术语、用户画像与市场策略,打通为一张可以推演、理解与应用的智能网。
邢军威的这套系统起初只是一个简化内部沟通的工具雏形,核心想法是将不同半导体元器件的参数属性、典型应用场景、技术规格以及行业需求进行结构化整理,并通过语义匹配与图数据库技术,将产品特性与用户需求自动联通。当一个客户表达模糊的项目需求时,系统便能快速反推出可选方案并给出推荐逻辑。
“很多时候,客户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他们说‘我要高稳定性’,可到底是电压漂移小还是温漂特性好?这就是我们系统可以替销售补位的地方。”邢军威解释说。正是基于对客户语言的深刻洞察和对产品细节的高度熟悉,他逐步形成了将这些“模糊需求”转化为“技术语言”的智能机制。
一位参与该系统部署的项目经理坦言,以往做方案时常常需要反复向技术部门请教,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出错。“但自从用了这套系统之后,我们能提前预测客户可能的问题,连他们未来的扩展场景都能一并考虑进去。”他说,这不仅让客户对团队的专业度更信任,也极大提高了签单率和响应速度。
事实上,邢军威所倡导的,不是一种技术工具的机械导入,而是一场组织认知与协作方式的重构。过去,市场、销售和技术在企业中各自为阵,协同成本高、理解壁垒深。尤其是在半导体这种强工程导向的行业,非技术背景出身的销售往往对芯片规格无从下手,技术人员又苦于无法贴近市场需求,导致项目频繁延期、需求理解错误、客户满意度低等一系列问题。
“我不是要让所有人都变成专家,而是要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工作场景中,快速获得专家级的知识支持。”邢军威解释说。他打造的系统,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通过“结构化知识+智能化推荐”的方式,降低了协作壁垒,提高了整体作业效率。
系统刚开始推广时,也曾引发销售团队的一些顾虑——他们担心这是不是又一个流程负担,或是对他们经验判断的一种限制。为此,邢军威多次组织开放式的座谈与实训,用一线项目案例去展示该系统如何帮助他们在关键场景中“多想一步、快走一程”。慢慢地,从最初的抵触,到如今主动依赖,系统逐步成为销售日常工作的标配,甚至在某些典型项目中,直接成为客户需求管理与交付跟踪的重要工具。
一位来自新能源行业的大客户评价说:“我们过去最担心的,是技术人员听不懂我们的业务逻辑、销售人员说不清产品核心价值。现在,这个系统帮我们建立了一个通用语境,大大减少了理解和磨合的时间。”
除了对外服务客户,邢军威更强调这套系统对企业内部的价值。他将其比作“企业的大脑中枢”,将过往沉淀在文件夹、员工脑海里的知识通过模型提取和图谱管理,转化为可调用、可训练、可持续演进的知识资产。“一个好的组织,不是靠个人能力在支撑,而是要有机制和系统,让所有人变得更强。”邢军威说。
这也正是他的技术营销哲学:知识必须流动,价值才能创造。他希望通过这一系统,把企业的技术力变成可感知的市场力,把销售行为从“凭经验”升级为“靠数据”。而这些,不仅需要技术的深度打磨,更需要对人性的理解与组织文化的塑造。
邢军威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已经开始规划下一阶段的系统升级计划,包括引入AI语义识别能力、构建行业竞品情报分析模块等。他希望系统未来可以像一个真正的“技术营销助手”,不仅能推荐产品,还能提示策略,甚至预测风险。
“这个系统只是开始,它的未来不在于功能有多强,而在于它能陪我们走多远。”邢军威说。他相信,真正有价值的技术工具,不是展示科技炫技,而是在最需要的地方,做最懂人的选择。
今天,在昱芯电子的多个团队中,这一系统已经被嵌入到从市场调研、客户开发、方案制定到技术交付的全流程中,成为企业信息化与智能化转型的重要一环。更重要的是,它不再只是一个工具,而成为一种组织语言和文化符号,推动企业向更高效、更精准、更智能的营销时代迈进。
故事还在继续,而邢军威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他用一套工具搭建起技术与市场的桥梁,更用自己的思考与实践,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种可被复制的路径。他不再只是一个管理者,更是一位在变革时代中,敢于创新、懂得整合、勇于跨界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