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社交媒体和全球化浪潮交织的时代,一个年轻面孔在多重身份中穿梭自如:他是18岁创业、产品被收购的初代青年创始人;他是社交媒体坐拥百万粉丝的影响力人物,也是AI公司Quis的创始人兼CEO。
更特别的是,他不仅兼具技术实力与社媒影响力,还以综艺名人、青年领袖的身份,成为连接科技与大众文化的独特桥梁。
他就是于家翊。
身为青年创业者与文化引领者的双重代表,他在纽约大学商学院以专业第一毕业,曾任学生会主席,入选Forbes环球青年领袖、APEC与中美U25等国际荣誉榜单。其AI创业项目已获百万级投资,核心团队汇聚来自亚马逊人工智能、普林斯顿大学及NeurIPS顶刊作者等前沿科研力量,正迅速崛起为全球创新浪潮中的耀眼新星。
但与许多强调技术壁垒或融资成绩的科技报道不同,于家翊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极度在意“人”的创业者。在他看来,技术、流量、组织、系统……都只是通往理解人类、更好连接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路径。
Q:你18岁创业、被公司收购,又持续二次创业、创立Quis Lab,动力从何而来?
于家翊:我很早就意识到,互联网在中国是流动的、变化的。你以为今天搭上了顺风车,其实明天风向就可能改变。所以我一直不觉得被收购是一个终点,相反,它让我学会了两件事:一是系统思维,二是快速复盘。
创业就像不断地拆解自己。我不会因为有过一些亮眼的经历就把自己固定在某种定义里。每一次重新开始,是因为我看到某种表达还没有被发明出来。我不是在追求创业本身,而是在寻找一种更合适的方式把自己的问题变成解决方案。
第一次创业让我意识到:当一个结构、平台、产品真的被使用,就像你在社会中放了一颗种子,它会带来连锁反应。而当那个产品被收购、被更大系统吸纳之后,我开始思考:有没有可能我做的不只是一个产品,而是一种新的系统结构?
所以Quis Lab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追热点,而是想真正解决一个问题:在AI越来越发达的时代,我们如何建立更有温度、更亦链接的社交关系理解机制。
Q:你如何平衡“影响者”和“创始人”这两个角色?
于家翊:其实我不觉得这是两个角色,反而是一个完整人的两个维度。
我很早就意识到技术要想有真正影响力,不能只存在于论文和实验室里,它需要进入大众叙事、进入文化空间。而内容影响力,是打通这两个世界的方式。
我会把平台上粉丝的互动、用户的问题、视频评论里的情绪,持续反哺给我们的产品团队,用于优化设计思路;同时也致力于用更轻盈的方式呈现那些复杂的技术构想,让技术以更简洁、直观的方式融入产品之中,让更多人的生活因此变得更便利。科技的意义,在于真正走入人类生活的复杂性与细节中。
Q:你拥有百万社交媒体粉丝,是Z世代中最受欢迎的表达者之一,你还曾参与多个热门综艺,这些看似偏文化娱乐的经历,和你的AI创业之间有什么联系?
于家翊:在我看来,技术和文化表达不是对立的,而是共生的。很多优秀的技术之所以没被广泛应用,往往不是因为它不够先进,而是它没有回应到当下人们最真实的文化需求。因此,理解文化,是做好技术产品的前提。
我参与社交媒体创作、参加综艺节目,其实是深入观察人们如何表达、互动、共鸣的过程。这些体验帮助我更敏锐地捕捉新时代用户文化和行为模式。科技不应只是冷冰冰的效率工具,而应该深入人类关系和情感的复杂性中,真正改善生活。
Q:在纽约大学担任商学院学生会主席是一段很特别的经历,这段经历带给你什么样的领导力认知?
于家翊:我觉得很多人误解领导力,认为它等同于指挥或管理。我更相信的是设计型领导力,搭建一种机制,让更强的人愿意走进来,让团队能长时间运作。
在NYU当学生会主席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让理性结构服务于情感共鸣。一个组织能不能运转下去,取决于是否有人能一直提出问题,并愿意承担不确定。
【结语】
从跨文化影响力者到AI创始人,从国际论坛演讲者到媒体里的真实表达者,于家翊身上,混合着一种罕见的系统性与感性。
他并不急于用一种单一身份来定义自己。相反,他用真实、结构、洞察与行动,一步步勾勒出Z世代的另一种可能性:在变化的浪潮中,既不随波逐流,也不伪装从容——只是在风口上,做一束清醒向前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