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国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办法》等法律规章,2024年3月22日,网信办出台实施《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促进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我国正以对接国际高标准贸易规则为契机,探索数字领域的新型开放,构建“负面清单+备案通道+事后监管”的数据跨境流动管理新形态,为企业数据依法、有序、高效出境提供便利,有效提升营商环境与国际竞争力。这意味着:
1、负面清单外的数据——备案即可出境
2、负面清单内的数据——评估通过才能出境
3、任何数据——只要出境,就必须接受事后监管
对企业家而言,合规不再是“法务部的成本中心”,而是“资本化的新增长内核”。
通过调研多家出海企业,北大纵横核心技术内控研究院院长郭矫指出,数据合规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新体现,可拆解为三大基础维度: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安全合规、数据安全合规。而数据跨境传输合规并不是并列的第四个维度,而是横跨并同时受制于上述三大维度的“叠加场景”——只有在个人信息、网络、数据三方面都已合规的前提下,跨境传输才能被视为合规。
郭院长强调,凡是有数据合规与出境需求的企业,必须同时做好四件事:
建立跨境传输审批流程
落地数据脱敏或加密技术
定期开展国际协议合规审查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应对跨境安全事件
以下五个真实案例,恰好对应了这四件事的缺失,值得相关企业家引以为戒。
先看法国的一桩罚单:某著名短视频社交平台因未向用户提供像“一键接受”Cookie那样的“一键拒绝”选项,且未能充分告知不同Cookie的使用目的,被法国数据保护机构处以500万欧元罚款。问题的根源在于同意机制不完整,审批流程缺位。
再看国内某商业银行,因没有按照个人金融信息保护规定等23项违规行为,被人民银行警告并罚款700多万元。其共性问题是内控制度流于形式,审查机制长期休眠。
江西某公司运营的网络智能办公系统疑似遭H客植入木马,主机存在受控风险,最终被当地网信办处以50万元罚款,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追加5万元处罚。这起事件暴露出监测与应急响应机制的双重空白。
浙江某企业因触犯《数据安全法》,被相关部门对公司及项目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分别罚款100万元、8万元和6万元,症结在于未做数据分级、加密和日常合规审查。
浙江某药房因未履行数据保护义务造成数据泄露,被相关部门罚款110万元,医保结算资格也一度被暂停,再次证明泄露处置流程缺失的代价。
面对这些痛点,核心技术内控研究院提出“四步走合规框架”。
第一步,企业必须建立跨境传输审批SOP,业务发起后,由法务合规初筛、技术安全评估、高级管理层批复、监管备案或评估,形成闭环并全程留痕。
第二步,通过字段级脱敏、算法端到端加密以及可信数据空间,让境外合作方“可用不可见”。
第三步,每季度内部合规穿透测试,每半年第三方联合审计,并对合作方实行信用评分,出现泄露史即降级或终止合作。
第四步,建立跨境安全事件应对策略,有策略地完成监测、定级、上报、修复、告知等事项。
总而言之,罚款是成本,合规是投资。把数据合规做成新增长内核,今天的一份合规报告,就是明天并购谈判桌上的溢价筹码。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