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场关于智慧城市的专题研讨会。面对现场专家的提问,余学平没有急于展示成果,而是拿起纸笔,把复杂的系统逻辑拆解成三条清晰的链路:感知、算法、联动。他说:“我们真正要解决的,并不是单一环节的效率,而是整体链路的可靠性。”这样的回答赢得了会场的点头与掌声,也展现了他一贯的技术思维:以问题为锚,以系统为解。
趋势映射与问题提出:从“看得见”到“看得懂”
智慧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的大趋势下,单点监控早已不再稀缺,真正的难点在于跨场景、跨系统、跨部门的数据融合与协同。隧道、枢纽、矿山、水库,这些高风险与高耦合场景,需要的不是更多摄像头,而是更可靠的传输、更智能的判断与更精准的联动。于是,围绕“分散设备难以统一管理、数据孤岛导致响应迟缓、极端工况下预测预警不足”等痛点,余学平把研发重心落在“从通道到算法、从设备到系统”的全链路打磨上。
他的技术路径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在工程落地中反复校准与迭代:早年带队完成“基于物联网及3G融合的高清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就直指复杂场景下“看得清、传得稳、管得住”的基础能力建设;随后,在城市枢纽与交通隧道项目中,把感知、通信、控制的链路打通,建立起以事件为中心的联动模型;再到智慧水利,他主导“常庄水库流域数字孪生构建与洪水智能预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把流域级数据、机理模型与智能算法结合,以期在极端天气中“提前一步发现风险、提前一步组织响应”。
核心技术与原创成果:把“识别”做成“决策”
在原创技术层面,余学平作为第一设计人申请并获得《基于人脸识别的视频监控系统及其数据处理方法》与《人脸识别方法》两项发明专利。这两项成果并非孤立的“算法点”,而是嵌入到更大的系统工程里:前者强调识别过程与数据处理链路的协同,后者完善了目标识别在复杂环境中的鲁棒性,为各类安防与门禁系统提供了标准化、可复用的技术底座。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能力并不是停留在实验室里“识别率”的小数点,而是在工程侧被持续消化、吸收,使“识别”真正走向“决策”和“联动”。
场景化落地:以项目为锚的系统能力
技术价值最终要靠项目落地来验证。围绕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安全,余学平主导或带队完成了多类工程:从郑州市综合交通枢纽新汽车东站安防监控系统,到郑州市综合交通枢纽新汽车北站智能化工程;从郑州G107辅道(东三环)隧道综合监控与消防系统,到常西湖新区渠南路隧道综合监控与给排水系统;从市委市政府南北院监控改造,再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地下停车库智能化工程。面向生产安全,他参与国家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矿山安全六大系统集成信息化试点——山东鲁中矿业地下矿区视频监控系统项目”,将“多系统并行到一体化指挥”的理念落在更极端、更复杂的地下工况。与此同时,在城市更新与交通提升项目中,他带队推进国道234线郑州境改建工程机电项目,以及河南省京港澳高速、省道102与四港联动大道组合式互通立交等机电工程,从郭家咀水库工程到常庄水库工程,进一步把“智能化的触角”延展到更广的路网节点与流量枢纽。
这些项目背后呈现的是三种持续进化的系统能力:第一,端到端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第二,跨子系统的数据融合与统一运维;第三,事件驱动的联动策略与可扩展的集成架构。正是在这些“看似工程化、实则技术密度极高”的环节里,行业痛点被逐一拆解。
研发平台与组织能力:让创新“跑得久、跑得稳”
技术创新不仅需要“点”的突破,更需要“面”的承载。余学平牵头规划并推动“河南省物联云视频监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把算法、通信、软件与硬件的跨学科力量组织在一起,形成“研发—测试—工程验证—运维闭环”的平台机制。与此同时,他所在的中云智建科技有限公司在企业资质与创新体系上持续补强:承担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并通过验收,入选2022年度河南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并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这些“制度化”的背书,让研发能够长期投入、人才得以持续聚集,也让技术不再是“打一枪换一炮”的短期行为。
水利数字孪生与智能预警:从“响应”走向“前置”
然而,城市公共安全只是“看得见”的一面。面对极端天气日益频繁的趋势,水利安全的“不可见风险”更需前置管控。在“常庄水库流域数字孪生构建与洪水智能预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课题中,团队以“数字孪生”为骨架,把多源数据与机理模型融为一体,力图实现“对流域态势的动态映射”和“对洪水演进的智能预测”。该项目已被列入河南省2025年第二批省创新研发专项经费预算项目清单并设定绩效目标,显示出地方层面对关键技术应用落地的制度化支持。与传统“事后处置”相比,这一方向的价值在于把“看见风险—理解机制—提前准备”变成常态,为水库调度与区域应急提供可验证、可复用的技术路径。
自主产品的现实意义:把工程经验沉淀为标准化能力
工程项目往往“一次一版”,但行业需要可复制的产品化能力。以“基于物联网及3G融合的高清智能视频监控系统”为例,它将海量前端设备的接入、网络传输的不确定性、以及后端解析与存储的稳定性打包到同一框架中,让“多场景、多节点、多部门”的协同有了可快速部署的骨架。这类产品自上线以来,支撑了住宅小区、文化中心、交通枢纽等多类型项目,在“降本增效、提升稳定性、压缩交付周期”上形成了可衡量的工程收益。更重要的是,它把复杂工程抽象为“模块化能力”,为后续的系统升级与跨域拓展预留了足够的弹性。
逻辑推演:技术—政策—产业的同频共振
回望余学平的技术脉络,不难看到一条清晰的因果链:行业痛点决定技术选型,技术选型倒逼工程方法,工程方法反哺产品标准,而产品与平台又获得制度与政策的加持——例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创新型中小企业入库、以及省级创新研发专项的立项与预算。正是这种“技术—工程—产品—制度”的闭环,让单点突破转化为系统能力,让项目落地演化为长期产能。
当然,智能化的道路并非坦途。多系统融合意味着更高的可靠性基线,跨部门协同需要更清晰的权责与流程;但也正因如此,像“物联云视频监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样的组织化平台,才显得尤为关键。它让创新从“个体突围”升维为“组织合力”,让每一次工程实战都能沉淀为下一次标准化的起点。
结语:以问题为锚,以系统为解
从人脸识别的发明专利,到复杂工程中的系统集成;从交通隧道的综合管控,到水利数字孪生的前置预警——余学平的技术路径始终围绕“真实问题”展开。他的“初衷”并不宏大:把看不清的看清、把看得见的看懂、把看得懂的用起来。正因脚踏实地,才有跨行业的可迁移性;也正因长期主义,才有可持续的行业影响。可以预见,随着更多基础设施迈入“数据驱动、智能协同”的阶段,这条从工程现场出发的技术链路,还将继续向前延伸。顾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