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不是简单的排放控制,更是一个系统治理与价值转化过程。”面对记者镜头,宁海静先生没有从管理层面谈起,而是直接指向了技术逻辑。作为“四项碳管理系统”发明人,他并不喜欢用“推动者”“带头人”这类虚词去描述自己,而是更愿意让系统本身去回应时代提出的问题。
近年来,“碳中和”与“碳达峰”成为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绿色治理的关键词汇。但在实际操作中,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产业企业,普遍面临三大现实困境:数据口径不统一、管理行为不可追踪、碳资产价值难以释放。宁海静先生的技术探索正是基于对这一系统性缺口的洞察。
宁海静先生首个推出的原创成果“区域碳资产托管与交易支撑系统V1.0”,正是为了解决“碳资产无法确权、定价、运营”的核心难题而设计。在系统逻辑中,每一项碳减排数据都被映射为可度量、可交易的资产单元,并在系统内实现从生成到核证再到交易的全链路闭环。“我们不仅是提供一个账户,而且是提供一个可以跑得动的交易逻辑。”宁海静先生解释道。该系统于2021年正式完成并发布,在国内某区域级碳交易试点项目中投入使用,有效帮助地方能源企业建立了碳资产管理能力,拓展了绿色融资新通道。
但区域级的解决方案远远无法满足行业多样化需求。2022年,宁海静先生发布了原创成果“多场景碳管理集成调度系统V1.0”。该系统跳出传统“单一企业碳监控”逻辑,构建了一套横跨园区、工业集群与公共机构的“多维调度”架构。其核心技术在于多源碳数据的汇聚计算能力与智能调度策略模型,使得不同行业、不同碳排放结构的主体能够在同一系统中实现定制化管理与协同响应。“我们把系统‘做厚了’,不仅抓监测,还管响应。”正是这套系统,为后续“双碳+能源+金融”多元系统打下了融合基础。
随着国家层面碳核查与碳交易机制逐步规范,“碳管理的生命周期问题”成为焦点。传统的阶段性管理手段已不能满足企业对“全周期可视+可控+可算”的刚性需求。为此,宁海静先生主持开发了“双碳项目全周期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V1.0”,在研发架构中首次引入“项目生命周期”为分析主轴,将项目从立项、评估、执行到后评估的各个阶段“碳变量”进行动态追踪。“碳不是固定成本,它是动态管理对象。”在该平台上,用户不仅能查看碳排放量,还能模拟碳中和路径、预警政策风险、制定履约策略。据悉,该平台已在某新能源工程项目中进行试点应用,实现了“碳足迹透明化”“碳激励机制量化”的双落地,被多家能源企业列为转型工具的首选系统。
2024年,宁海静再次将“系统能力”推进一线,将重点转向政策监管与企业合规之间的“接口地带”,“企业碳排数据监测与合规管理系统V1.0”由此诞生。这是目前国内少见以“合规”为目标设计的碳监测系统,区别于单纯的碳盘查工具,该系统内置政策判别引擎与动态合规对照库,能够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企业自动匹配适用政策标准,帮助用户及时预警监管盲区,自动生成合规报告,显著降低企业“双碳合规”成本与沟通摩擦。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系统的共同特征不仅在于其“技术先进性”,更在于其“问题导向性”与“集成兼容性”。四大系统从区域到企业、从调度到运营、从资产到合规,几乎覆盖了当前碳管理的全部高频痛点,构成一套可横向协同、可纵向衔接的数字化治理体系。
“我们不做炫技系统,只解决真实痛点。”在宁海静先生看来,未来的碳管理必将迈向“深融合阶段”:即碳不仅是数据,更是资源、成本与资产;不仅是负担,更是机会。他始终坚持“以系统推动规则,以规则倒逼管理”的设计理念,在工程逻辑与政策逻辑之间搭建了数字化桥梁。
在行业呼唤高质量、可量化、能落地的“双碳系统”之际,宁海静用四项原创成果回应了转型的深层需求。他所构建的,不仅是系统,更是一种数字化绿色治理方法论。(张一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