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院长,这位中国系统论法学研究的领军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引领着学科的发展方向。他在法律与科技融合前沿、超大规模社会法治化治理及系统论法学领域深耕不辍,以卢曼社会系统论为理论基石,以科技与法律的深度融合为实践坐标,在传统法学的土壤中培育出创新之花。从超大规模社会治理的宏大命题到区块链司法的微观落地,泮伟江带领北航法学院开辟了一条独特的“精品文科”发展之路,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提供全新解题思路。
系统法学本土化 解构超大规模社会法治密码
泮伟江的学术生涯是一部系统论法学本土化的进化史,他早年求学于中国政法大学与清华大学,后远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等顶尖学府深造,这种跨文化的学术背景为他日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比勒菲尔德大学等学府访学期间,他敏锐捕捉到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理论的解释潜能——面对中国这个人口占全球近五分之一、区域差异显著、社会结构复杂的超大型国家,传统法治理念亟需方法论层面的革新。泮伟江创造性地提出“超大规模负荷”概念,揭示中国社会治理的独特性: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前现代与现代性因素交织,导致治理成本高企、制度压力倍增。但他并未止步于批判,而是进一步提出从“负荷”到“优势”的转化路径——当法律系统等社会功能系统在保持运作封闭性的同时实现认知开放,中国庞大的规模恰能成为制度创新的试验场与稳定器。
泮伟江的研究方向聚焦于法学理论与系统论法学,试图通过引入和转化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资源,结合中国法律与社会转型实践,建构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法理学研究新范式——系统论法学。在系统论法学的本土建构过程中,他不仅系统地阐述了该领域的主题、核心命题与基本方法论,还积极参与到中国法理学的辩论中,对法理学学科的基础问题给出了耳目一新的回答。他的专著《法律系统的自我反思:功能分化时代的法理学》便是这一努力的集中体现。该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首印即达3000册,荣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及第三届“韩德培法学奖”青年原创奖,成为国内系统论法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超大规模社会治理中的法治化问题研究”时,泮伟江进行了突破性探索,他首次将“超大规模”因素主题化与理论化,系统揭示了中国社会从“功能分化不充分”向“功能分化充分”转型的独特路径。他指出,当前中国法治建设应充分考虑中国社会超大规模复杂性因素和功能分化的特征,关注现代法律运作的封闭性和认知开放性等特点。该项目以“优秀”等级结项,被评价为“形成具有自主话语体系特征的中国原创性理论”,相关成果被《社会科学报》报道,形成了重要的影响力。
泮伟江的研究不仅限于理论层面,他更注重将系统论法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中国法律转型的实践中。他的论文在《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法学家》等法学核心期刊上发表,对宪法、刑法等部门法研究产生了重要的方法论启发作用。许多部门法学研究者都将他的研究成果作为吸收和结合系统论法学理论展开研究的重要支撑文献。
除此之外,他还致力于系统论法学经典的翻译与引进工作,耗费十多年时间独立翻译卢曼百万字巨著《社会的社会》,全书达100万字,引起了跨学科的学术关注与影响。他与高鸿钧教授等主编的《系统论法学》教材,将抽象理论与中国特色法治命题相衔接。2024年,在中国政法大学的讲座中,泮伟江面对“人口、地域和时间叠加是否产生超级复杂性”的追问时坦言:超大规模负荷的现实比理论模型更复杂,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因素共同凝聚于当代中国。这种清醒认知推动他拒绝简单解决方案,转而构建兼具解释力与包容性的法治框架——既能容纳行政主导的规划理性,又能回应民众对制度确定性的渴望。
这一系列工作不仅丰富了中国系统论法学的研究资源,充实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的内涵,还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支撑,提升了中国法学界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影响力。
科技法治相融合 打造法律与科技的北航模式
随着中国社会迈入超大规模复杂社会阶段,功能分化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基本特征。在此背景下,泮伟江运用系统论法学的理论与方法,围绕中国社会的规模与复杂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任何学术思想的勃发都不是无源之水,泮伟江的系统论法学研究及其对超大规模社会治理的思考,既源于其对德国社会理论的深入研习,也深深植根于北航法学院这片独特的学术沃土。这其中,北航高研院院长(法学院前任院长)龙卫球教授作为领军人物,同时也是泮伟江的老师,其前瞻性的学术布局与开创性的研究实践,为北航法学的特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龙卫球教授是中国当代法学界成果丰硕、影响深远的学者,作为北航法学院的第一代掌舵人,他很早就敏锐地洞察到法律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时代趋势,并率先在法律与科技交叉研究领域进行了开创性探索。他认为,法治必须回应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并引领其发展,并领导北航法学院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时代的法学教育模式。
多年以来,在龙卫球老师等前辈学者的引领和指导下,泮伟江一步步成长为北航法学院的领航者,他深谙在理工科强校发展法学的基因密码,以科技与法律的交叉融合开辟新赛道。在两代法学学者的努力和战略布局下,学院形成了“法科工翼、空天融理”的鲜明特色,将北航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转化为法学创新的催化剂。
交叉学科建设是北航法学院最锋利的创新之刃,泮伟江推动建立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工业和信息化法治研究院”“网信办/教育部网络国际治理研究基地”在内的多个高水平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开设人工智能法、数据安全法等前沿课程。平台矩阵建设为科技法治研究提供坚实支撑,泮伟江主导的《北航法学》学术集刊聚焦“区块链的法治化”“算法规范的社会理论法学研究”等议题;他承办的“第四届全国科际法学论坛”吸引50余位横跨法学、信息科学、工程科学领域的专家,共同解剖数字社会的人权保护与治理难题;在“法律与科技:来自系统论法学的反思”研讨会上,他更一针见血指出,“科技无法消灭功能意义上的法律,但深刻改变合法性判断的标准”。
在科研转化方面,泮伟江积极参与国家立法和智库建设工作。他依托北航法学院科技与法律融合的优势,提交了多项资政简报和科研报告,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如,2021年,他提交的中国科协战略发展部关于我国太空资产现状、管理利用与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获得了中国科协战略发展部的批示回复,推动了我国太空资产保护法律体系的建立。关于欧盟权能与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研究专报,获得外交部感谢信。这些成果印证了他常说的:“学术不能只写在论文里,必须成为解决社会真问题的钥匙”。
在北航法学院法律理论学科的发展中,泮伟江同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作为法理法史学科的责任教授和多个省部级智库基地的负责人,整合了多学科的教研力量,组成了多个法学理论创新团队。这些团队在法学权威期刊上发表了大量论文,承担了多项省部级课题,为北航法学院的法理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泮伟江还注重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他带领教学团队形成了具有北航特色的法学育人体系,建成了全英文研讨式课程的中国法LLM培养体系,并与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合建了空间法硕士项目,为亚太地区培养了大量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在他的带领下,北航法学院入选了教育部首批“法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成为全国20家“本科实训基地”之一,并成功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在法治与科技交叉的领域中,泮伟江正以系统论为坐标,引领北航法学院探索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之路。在泮伟江的蓝图中,北航法学院不仅是法律人才的摇篮,更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科技型引擎”。在他的引领下,北航法学院正逐步成为法律与科技融合前沿研究的重要基地,培养既能驾驭代码又能守护正义的新型法律人。这既是对超大规模社会治理的学术应答,更是数字文明时代法治现代化的先锋实验。
当法律遇见代码,当传统碰撞创新,一幅兼具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的法治图景,正在徐徐展开。(文/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