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GPU产业迎来新的关键节点。11月13日,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沐曦股份”)科创板IPO注册申请获证监会批复。这家国产GPU龙头企业历经数载砥砺,即将登陆科创板资本市场。沐曦股份拟通过此次IPO募资39.04亿元,主要投向新型高性能通用GPU研发及产业化、新一代人工智能推理GPU研发及产业化等前沿领域,彰显其巩固技术壁垒、引领产业发展的雄心。
沐曦股份IPO注册获批的“靴子落地”,与燧原科技近期再度推进上市辅导的动向相互呼应,共同将国产GPU“四小龙”推至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释放出国产GPU产业整体崛起的强烈信号。而更引人瞩目的是其背后亮眼的业绩支撑:沐曦股份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预计同比暴增超400%,以实打实的市场表现印证了其商业化进程的狂飙突进。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家冲锋在前的明星企业背后都站立着同一个战略投资伙伴——坤元资产。在坤元资产等前瞻性资本的深度赋能下,以沐曦股份、燧原科技为代表的国产先锋,正以技术突破与市场扩张的双重奏,回应着时代的叩问:他们能否扛起构筑国产“英伟达”乃至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大旗?这不仅是对企业自身硬核实力的终极考验,也是对国产GPU的一次集中检阅。
天时与地利:国产GPU“历史性窗口期”已开启
当前,国产GPU产业正站在一个多重利好叠加的战略机遇点上。外部环境的剧变与内部需求的井喷,共同为行业创造了绝无仅有的发展土壤。
从外部催化来看,市场格局的颠覆性变化创造了巨大的替代空间。2025年10月,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公开表示,受美国出口管制影响,公司已完全退出中国市场,市场份额归零。这一表态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回顾2021年,中国市场在英伟达整体收入结构中占比高达26.42%。如今,年规模数百亿元的高端GPU市场出现“真空”,为沐曦股份、燧原科技等本土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市场验证和商业化机会。
从内部驱动观察,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提供了持续的发展动力。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9年全球GPU市场规模将达3.6万亿元,其中中国GPU市场规模预计为1.36万亿元,占比从2024年的15.6%提升至37.8%,尽显高速成长与国产替代双重机遇。与此同时,中国AI芯片市场同样潜力十足,2024年规模为1425.37亿元,2029年将增至1.34万亿元,未来五年年复合增长率超50%,其中GPU是增长最快的板块之一。
政策层面的强力支持则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十四五”规划明确将“集成电路”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核高基”专项、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政策组合拳支持GPU研发。不久前,“十五五”规划建议稿中,也强调了“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突破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
今年国庆节前夕,中国联通79.6亿元通用服务器集采中,国产算力服务器占其中超70亿元;中国工商银行30亿元服务器招标全部采用国产芯片。仅从这两项预算合计近110亿元的采购中可见,国产算力占比高达90.9%,印证了国产化替代已在关键领域全面提速。
双星闪耀:坤元FOF生态圈伙伴“硬核”突围
在国产GPU的竞速赛中,坤元资产FOF生态圈伙伴——沐曦股份与燧原科技,凭借清晰的技术路线、扎实的产品落地和卓越的商业化能力,已然成为赛道中最具代表性的领军企业。
沐曦股份作为“高性能通用GPU领军者”,展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技术层面,沐曦股份自主研发统一GPU架构,突破“高性能计算+AI训练”双场景兼容难题,其MXMACA软件栈兼容CUDA生态,可直接迁移英伟达GPU上的应用程序,有效解决了“生态迁移成本高”的行业痛点。产品层面,沐曦股份在10月19日发布的首款全国产通用GPU“曦云C600”直接对标英伟达A100,全链条均由国内企业完成。
商业化进程更是突飞猛进,招股书显示,2025年1—6月,其核心产品训推一体系列出货量大幅增加,带动营业收入相较上年同期增长404.51%,达到约9.15亿元。前三个季度的整体业绩,营收则预计将同比增加437.36%~464.23%,约12亿元~12.6亿元。
燧原科技则专注于“训推一体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在商业化落地上同样成绩斐然。采用“训推一体+存算一体”架构,燧原科技主打数据中心GPU市场。其技术路线基于可重构计算架构设计,支持“训练-推理”场景无缝切换。2025年发布的第四代L600芯片算力达1200 TFLOPS(FP8),较上一代提升50%,且支持“多芯片互联”,可构建大规模智算集群。
在商业化层面,燧原第三代产品已实现大规模应用,仅推理芯片燧原S60在过去一年即实现7万卡的实际部署,总订单突破10万片,在国产AI加速卡落地规模中跻身第一梯队。该产品支持超过300类应用场景,并参与建设了五大智算集群,服务10亿名以上规模终端用户。
坤元资产通过其独特的FOF投资版图,不仅为沐曦股份、燧原等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本支持,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个协同生态网络。沐曦股份通过与坤元资产FOF生态圈伙伴智谱AI等国产大模型兼容适配,共建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形成了完整的国产算力生态闭环。这种“资本+生态”的双重赋能,显著加速了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商业化进程。
从替代到超越:资本远见下的产业新图景
随着国产GPU企业的快速崛起,产业的讨论焦点已从简单的“进口替代”转向更具前瞻性的“价值超越”。在这一过程中,坤元资产等具备产业视野的战略资本,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催化作用。
当前,大模型产业正从训练阶段逐步转向推理阶段,产业演进路径发生深刻变化。在训练领域,英伟达芯片凭借其CUDA生态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转向推理后,市场对性价比提出了更高需求。这种变化恰恰契合了国产GPU的性能定位与成本优势,为企业在特定场景实现弯道超车创造了条件。沐曦股份在其招股书中明确,募投资金将用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推理GPU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正是对这一趋势的精准把握。
战略资本的赋能模式也已超越传统的财务投资范畴。以坤元资产为代表的专业机构,通过FOF模式构建产业生态圈,实现了从“点”到“面”的布局升级。不仅分散了单一项目的投资风险,更促进了生态内企业的协同效应——沐曦股份的通用GPU与燧原科技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共同服务于国家智算中心建设、运营商算力平台等大型项目。此刻,资本不仅是“输血者”的角色,更成为产业资源的“整合者”和技术创新的“加速器”。
展望未来,国产GPU的发展路径正愈发清晰。多家权威机构看好这一领域的投资机会。银河证券认为:“在算力紧张的局面下,中国科技企业摆脱算力依赖的需求更加强烈。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将持续提升,同时格局有望进一步优化。”首创证券研报进一步指出:“国产算力龙头厂商预计将进入明确向上周期,估值业绩有望双双大幅提升。”。
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芯片设计软件工具和核心知识产权领域,中国企业的全球市场份额仍不足2%和1%。这意味着,国产GPU的终极目标不应只是填补市场空白,而是要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生态构建,成为全球GPU产业的“新规则制定者”。燧原科技正在基于第四代产品推进十万卡级集群建设;沐曦股份则致力于“面向前沿领域及新兴应用场景的高性能GPU技术研发”。这些布局都显示出头部企业向产业价值链顶端攀登的决心。
随着政策持续加码、资本深度参与、需求不断释放,国产GPU产业正从“技术突破”迈向“规模化落地+盈利兑现”的新阶段。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重点关注“技术壁垒高、生态适配好、订单落地快”的头部企业;对于产业而言,则需要更多像坤元资产这样具备产业视野的耐心资本,共同助力中国芯片产业的自主可控。国产GPU的“超越之路”虽任重道远,但在坤元资产等战略资本的持续赋能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将深度融合,曙光已现,未来可期。
